國際資本市場備受矚目新力量
- Lorena
- 10月30日
- 讀畢需時 7 分鐘
〈2025 外資精選台灣 100 強頒獎典禮〉暨外資論壇 文/編輯群
台灣董事學會攜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(CDRC)舉辦的「外資精選台灣 100 強頒獎典禮」暨論壇於 2025 年 9 月在台北盛大登場。這場匯聚超過300位政商界與資本市場重量級嘉賓的盛會,不僅見證了台灣企業在國際舞台上的卓越表現,更深入探討在 AI 驅動的新時代下,台灣如何把握機遇、應對挑戰,持續強化全球競爭力。
產業領袖共識:AI 時代的資本新定義

台灣董事學會創會理事長許士軍在開場致詞中,以深刻的洞察點出當前時代關鍵特徵。在 AI 驅動的新時代,資金已不再僅僅扮演傳統的財務支持角色,而是轉化為推動策略創新與資訊整合的核心驅動力。
「外資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資金規模,更在於它們帶來的國際視野與專業標準。」許士軍認為,台灣企業必須深刻理解這種角色轉變,積極擁抱外資帶來的不僅是資本,更是全球最佳實務與治理標準。

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代表台灣資本市場發聲,以具體數據彰顯台灣企業的國際地位。他引用世界交易所聯會(WFE)最新資料,台灣證券交易所市值已躍居全球第 11 名,若以國家市值排名則位居第 9 名,外資持股比例更達到 46%。

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副總經理涂月憲從中小企業發展的角度,闡述台灣資本市場的完整生態。他表示,目前興櫃公司總市值達 6.7 兆元,上櫃公司市值 1.6 兆元,外資在興櫃市場的持股比例已達 23.56%,充分體現台灣經濟的活力與競爭力。涂月憲特別提到,不僅要讓大型企業在國際舞台發光,更要為中小企業的成長提供堅實支撐。

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組長歐潔,充分展現對台灣市場的重視,指出台灣企業展現的堅韌、創新與前瞻領導力,正是國際投資者持續看好的原因。歐潔強調,美國將台灣視為可信賴的合作夥伴,不僅在製造領域,更在聯合研究、人才培育、投資發展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。她特別呼籲台灣領導企業積極投資美國市場,透過 AIT 商務部門的 SelectUSA 等專案,建立更深層的合作關係。最後,她以中文說道:「讓我們攜手共創 AI 未來。」

高峰論壇:解碼 AI 時代的台灣競爭優勢
高峰論壇由長庚大學資產管理研究所教授邱顯比主持,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與豐富的實務經驗,為論壇奠定專業基調。在開場就點出一個有趣現象--AI 即時翻譯讓語言不再是溝通障礙,邱顯比表達美好願景,在 AI 協助下,未來各國人士見面都能講母語而溝通無礙。這種技術進步的人文思考,為整場論壇定下了既專業又溫暖的基調。
邱顯比以具體數據強調外資影響力,外資累計匯入台灣股市資金達 2700 億美元,約合新台幣 8 兆多元,雖只占台股市值約一成,卻持有超過四成股份,顯示外資在投資選擇上的專業眼光。
瑞銀證券艾藍迪:生態系統的深度優勢

瑞銀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艾藍迪(Randy Abrams)以其 20 年在台經驗,深入分析台灣市場的獨特魅力。他回憶道:「我剛來台灣時,NVIDIA 市值只有 30 至 40 億台幣,現在已超過 1000 億台幣,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客戶之一。」
艾藍迪特別強調台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:「投資者來台灣會花整整一週時間,拜訪 20 至 25 家公司,這種緊密的生態系統是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。」他指出,無論是封裝測試、PCB 基板,還是各種細分領域,台灣都有領導企業,這種廣度和深度讓國際投資者看到了巨大價值。
在風險評估方面,艾藍迪認為大多數投資者更關注產業週期風險。「AI 產業是否會出現週期性調整、產能建設是否過度,這些是投資者真正擔心的問題。」他強調,台灣企業從 PC 供應鏈轉型到智慧手機,再到現在的 AI 供應鏈,展現了強大的適應進化能力。
財務數據固然重要,但高透明度與良好治理才是吸引長期資金關鍵。艾藍迪提醒,董事會參與策略決策、穩健接班規劃及專業化管理,都影響國際資本信任;並建言中小企業主動走向國際,如建立投資人關係專區、提供英文資訊及網站,是提升能見度與流動性的基本門檻。
貝萊德李友千:產業回流的歷史性機遇

貝萊德臺灣股票策略投資主管李友千以宏觀視野分析當前台股熱度。他直指核心:「台灣現在股票市場的狀況與熱度,堪比 1990 年代 PC 興起時期。」
李友千詳細解析產業發展脈絡,從 1990 年代 PC 普及帶動台灣電子業大發展,但隨著中國開放,許多產業為追求成本優勢而外移,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。直到 2018 年美中科技戰開始,戰略性產業必須去中國化,促使美國企業重新回到台灣下單。
「台灣不只是半導體,而是在 AI 時代重新回到 enabling(賦能)的位置。」李友千強調,台灣具有將客戶概念、半導體技術與各種新趨勢整合的獨特能力;全球只有「Taiwan Hardware」這個投資概念,韓國、日本都沒有類似地位,中國雖有製造基礎,但基本上是跟隨台灣的腳步。
對於投資機會,李友千認為除了美國本土 AI 股票,海外投資者要參與 AI 趨勢,台灣幾乎是唯一選擇。「這是台灣未來 5 年的重大機遇,所有參與者都將從這個趨勢中獲利。」
在大型股策略方面,李友千解釋了配置邏輯:「大型股因市值占比大,需要一定程度的超配才能產生足夠影響。」但他也坦承,大型股能產生的超額報酬較有限,真正的投資機會在中型股,「中型股是決戰超額報酬的關鍵戰場。」
鴻海研究院栗永徽:AI 轉型的實踐路徑

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栗永徽從企業實踐者角度,分享鴻海在 AI 時代的轉型策略。他首先介紹鴻海研究院定位:「作為鴻海 50 多年歷史中的年輕單位,我們成立 4 年多來的使命就是協助集團轉型升級。」
栗永徽解釋轉型必要性:「如果鴻海只做代工製造,毛利率較低,我們希望在 AI 技術蓬勃發展的趨勢下,讓集團搭上科技熱潮。」鴻海研究院的任務是為集團前瞻 3 至 7 年的新興科技,提前做好研發準備。
在具體戰略上,栗永徽透露鴻海董事長為集團訂定的目標:轉型成為平台提供者,聚焦智慧電動車、智慧製造、智慧城市三大平台。「AI 研究所的能量就是朝這三個方向準備,尋找共同基礎。」
他特別分享重要成果:「我們為鴻海打造了自主研發的大型語言模型,這個基礎模型將成為三大平台的共同基礎建設。」這項成就展現了鴻海在 AI 核心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能力。
對於未來產業趨勢,栗永徽提出三大明日之星領域;首先是 AI 硬體與零組件,「電源轉換、電源管理 IC、物聯網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公司,在 AI 硬體建設持續推進下有望快速成長。」
其次是 AI 應用與解決方案提供者,「能將 AI 技術融入特定產業、解決實際問題的公司,未來 3 到 5 年間將迎來快速發展。」
第三是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,「AI 教父黃仁勳力推 Physical AI 概念,人形機器人需要 AI 做大腦,但身體的關節、承重等機械電機元件同樣重要。」
投資策略與企業建議:專業與實務並重
在中小型股投資機會討論中,李友千指出台灣中小企業的特殊優勢:「大部分都在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,像散熱元件、多層板 PCB、滑軌等,跟隨大趨勢做特定產品。」他特別提到台積電供應鏈在地化趨勢,為本土廠商創造新機遇。
艾藍迪從外資角度提供中小企業建議,強調溝通透明度的重要性:「企業應該有專責的投資者關係人員,當股價波動時,投資者需要有人可以聯繫了解狀況。」他建議企業參考台積電的做法,建立完善的財務資訊揭露機制與投資者溝通平台。
栗永徽則從技術角度給出建議:「台灣科技教育成功,可以找到很多優秀工程師,成本合理但可以激勵他們達到高標準。」他建議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技術深耕,善用生態系統力量,「一起打群架,創造競爭優勢」。

展望未來:AI 3.0 時代的台灣新契機
此次頒獎典禮與論壇不僅是對過去成就的肯定,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度思辨。在 AI 驅動的新時代,台灣憑藉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、靈活的製造能力、優秀的人才基礎,正站在全球競爭的有利位置。
外資代表的一致看法是,台灣不僅是製造大國,更是創新強國。從 PC 時代到智慧手機時代,再到現在的 AI 時代,台灣始終扮演著 Enabling 的關鍵推手。這個角色不僅來自技術實力,更來自整個產業生態的協同效應。
政府機構與交易所的支持態度,更為台灣企業的國際化提供了堅實後盾。透過完善的資本市場機制、積極的國際推廣活動,以及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治理要求,台灣正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。
當 AI 浪潮席捲全球,台灣企業已做好準備,以更開放的心態、更專業的治理、更創新的技術,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台灣力量,這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機遇,更是台灣邁向下一個黃金時代的關鍵起點。

留言